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7月15日—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班在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举办。本次研修班采取专题授课、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使研修学员在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实地感悟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思想伟力,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院长郑卫丽:走进大别山深处,聆听革命故事、丈量革命热土,才更加深刻理解了“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烽火岁月的牺牲与奋斗;更加深刻理解了“中国的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丰富内涵;更加深刻理解了“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的实践要求。锻造新时代“思政铁军”,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筑牢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坚定做好立德树人事业的信心信仰;要以革命精神来滋养,锤炼党性修养,增强担当意识,坚定做好教书育人事业的品格意志;要以革命实践为参照,讲好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阐释好红色政权怎么来的、新中国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怎么来的,勤于学习、勇于攻坚克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走好新时代的铸魂育人长征路。
学员王志玲老师:7月15日-19日五天的理论教学和沉浸式教学,让我循着“28年红旗不倒”的足迹,读懂了信仰的力量。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一张“舍子送红军”的照片令我泪目,老区母亲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前线,只为“让穷人过上好日子”。重走“志仁小道”,脚下湿滑的石阶提醒我:今天的坦途,正是先辈用鲜血铺就。在田铺大塆见证乡村振兴,我体悟初心与使命的时代回响。一次研修不是终点,而是把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的新起点。唯有把感动变行动、把震撼变实干,方能无愧于这片用鲜血染红的土地。
学员雷芳老师:在炎炎烈日下,我们来到了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开班仪式后,就开启了别具一格的激情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之间进行了学红歌,唱红歌,忆英雄的学习,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更深入地明白今天幸福日子是由无数英雄儿女的鲜血铸就而来的!现场教学中,无论是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将帅馆还是许世友故里的参观学习,我都被那一幅幅泛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兵器和一个个有名和更多无名英雄儿女的无悔人生所感动!历史实物是一种无言又轰轰烈烈的诉说,课堂叶老师、肖老师,尚老师的授课更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引领大家要始终永葆初心,把所学,所见和所悟融入到以后的教学和工作,把好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祖国培育更多优秀学子。
学员钟小燕老师: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干货满满。邵家伟老师的激情教学“大别山,我来了”让我们思考艺术元素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参观许世友将军故里和许世友的将门家风让我再次体悟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孝”如何两全;“走志仁小道,听英雄故事,强党性修养”途中与上海人寿保险公司的红歌对唱迎来研修的第一次高潮;开国中将范朝利之女范西红教授对父亲的追忆让我们领悟对于一位老党员的基于坚定理想信念支撑的党性修养。
学员王红阳老师:踏入大别山的晨雾,仿佛一脚踩进了历史的褶皱里。鄂豫皖根据地首府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半截生锈的步枪仍保持着冲锋姿态,弹痕累累的红旗在恒温灯光下泛着赭红色的光——那是无数年轻生命浸透的底色。讲解员指尖划过地图上星罗棋布的红色据点,轻声诉说着“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我的耳畔突然响起学生们在课堂上追问“信仰能有多坚韧”的声音,此刻在这方天地里,得到了最厚重的应答。许世友将军故居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堂屋墙上“忠勇”二字依稀可辨。讲解员说将军生前最爱喝家乡的茶,茶杯里泡的不仅是云雾,更是对这片土地的赤诚。我摩挲着门框上斑驳的枪眼,忽然懂得:思政课里讲的“家国情怀”,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军归乡时那句“我活着不能侍奉母亲,死后也要埋在母亲身边”的滚烫誓言。“志仁小道”的石阶被雨水洗得发青,每级台阶都刻着年轻革命者的足迹。当年先烈们就是沿着这条路,往返于烽火之间。同行的老师说,这条不足十里的山路,曾走出过三十多位将军。我拾级而上,山风掠过耳畔,竟像是听见无数青春的呐喊—— 原来 “牺牲” 二字,写在史书里是铅字,刻在大地上是永恒。研修结束时,大别山的暮色正浓。回望这片红土地,突然明白: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脚下的讲台,亦是新时代的“志仁小道”。那些在展馆里触摸到的温度,在故居里读懂的赤诚,终将化作教案里的星光,照亮学生们追寻初心的路。因为真正的大别山精神,从不是陈列馆里的标本,而是永远奔涌在血脉里的江河。
学员王亚星老师:7月15日至19日,我有幸前往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参加了暑期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班,受益匪浅,在此衷心感谢学院提供的宝贵学习机会,让我能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瞻仰烈士遗风,提升自身素养。此次研修班课程丰富多样,通过现场教学,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许世友将军故里、新县田铺乡田铺大湾等,我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课堂教学中,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助于我在今后教学中强调党的作风建设重要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论述,让我认识到红色家风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走“志仁小道”的体验教学,更是让我亲身感悟到先烈们的奋斗精神,强化了党性修养。此次实践研修,最令我震撼的是大别山地区的英雄前辈们。他们在长达28年的革命岁月中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以及28年红旗不倒的接续奋斗历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把这份深刻感悟融入课堂,以大别山革命历史为生动教材,讲好河南的红色故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红色基因的磅礴力量。同时,我也要以这份“28年如一日”的执着奋斗为榜样,持续深耕教学领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真情真心、真学真干,为学生奉献更加优质的思政课堂。
学员魏继华老师:7月15日—7月19日,我有幸跟随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到鄂豫皖苏区根据地开展实践研修,通过瞻仰烈士陵园、聆听红色故事、重温峥嵘岁月,深刻感受到这片热土上“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这既是一次党史教育的实践课,更是一次党性修养的锤炼之旅,震撼灵魂、洗涤心灵。1.坚定理想信念,感悟信仰力量。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面对13万烈士的英名碑林,以及现场教学时范西红教授讲授“爸爸的故事”,老红军对党的绝对忠诚信仰的感人故事,我深刻体会到“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崇高境界。根据地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斗争,靠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作为思政课教师,更应筑牢信仰之基,将这种精神融入课堂教学。2.创新教学方式。将实地调研案例转化为情景教学素材,增强课堂感染力。3.深挖红色资源。梳理鄂豫皖苏区王树声的真实案例、许世友的忠孝观等特色故事,开发专题课程。4.强化实践导向。设计“重走红军路”等体验式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此次调研让我深刻认识到,鄂豫皖苏区的历史不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鲜活的党性教材。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老师,必须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大别山精神的宣讲者,引导学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篇章!
学员邢跃楠老师:参加此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班,我深刻感受到了红色基因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通过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和将帅馆,我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革命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震撼。特别是在许世友将军故里的现场教学中,将军的为国尽忠和为母尽孝让我深受感动。范西红教授给我们分享的“爸爸的故事”——开国将军范朝利的故事,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家风建设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社会风气的基石。肖晋老师关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课堂教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走“志仁小道”的体验教学更是让我在实践中感受到先烈们的艰辛与坚韧,激励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此次研修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将把红色基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奋进力量。
学员王帅老师:五天的实践研修虽然结束了,但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把大别山精神带回到工作岗位,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中,要更好地以史育人,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要以情化人,用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打动学生。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红色资源,通过案例教学、实践体验、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用“小切口”讲透“大道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真正让思政课“活”起来。
(初审:仝立人 复审:王玉玲 终审:钟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