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学院概况|学院动态|教学管理|科研与学科建设|党务工作和行政工作|教工之家|特色品牌|实践教学平台|精品资源课|精神文明建设|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概论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精品资源课 > 概论 > 正文
我院教师以科研服务社会
2014-04-26 09:51 来源:《河南社科规划》网站 

长期以来,学院院长朱金瑞教授等我院广大教师在搞好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近日,省社科规划网站以“成果要报”的形式,刊登了学院院长朱金瑞教授主持的省社科规划决策咨询项目《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成果要报”全文如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朱金瑞教授主持的省社科规划决策咨询项目《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通过对当前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善恶是非不分、义利关系错位、诚信严重缺失、社会公德失范等失德、败德现象的梳理和分析,提出完善相关制度供给、加强政务诚信和社会监督、强化道德个体的参与等具体对策。主要观点如下:

一、道德及道德治理的价值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公民道德素质的现代化。或者说,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经济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重要的人文力在作为支撑和动力,这就是道德。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特殊的实践精神,具有规范、调节、约束、激励等功能。具体说来: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设立了宏观的道德价值目标;二是有效地弥补法律的不足和制度的缺陷;三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

道德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特殊行式,是指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突出道德问题,通过公共权力机构、私人机构及全体公民等多主体的参与合作,制定出治理方案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和消除的活动。道德治理不仅有利于强化政务政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夯实党执政的根基,而且有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类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同时,道德治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不仅如此,道德治理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是社会治理的应用之义。

二、当前我国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自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道德发展呈现出演进的态势,但道德领域的“问题很严重”(夏伟东语)。具体说来:

1、善恶是非不分。善恶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始终及其一切领域,决定着道德标准。近年来,社会价值的多样性,在扩展公民自由选择空间的同时,也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一些人是非善恶观念颠倒,美丑界限不清,导致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泛滥。

2、义利关系错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与利的相生共荣被不择手段的利益追求所取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假冒伪劣、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失德现象屡禁不止。

3、诚信严重缺失。诚信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也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里失信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极大地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如以权谋私、“毒奶粉”、“瘦肉精”等。

4、社会公德失范。随着公共生活的迅速发展,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我行我素等对公德的漠视挑战和破坏着公共秩序与社会规则。

三、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调整了原有的利益关系,传统以亲情、血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进入到了以利益、博奕为基础的陌生人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多元价值观等与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消费、多元社会主体等密切相关。

2、政府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不足。公民的道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社会为其所提供的社会结构方式,以及社会调控手段的内容和方式,这不仅需要有善的价值引导与精神塑造,更需要有合理的社会结构及其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公共领域,建立公正有效的社会行为规范,在制度中体现道德的精神、伦理的价值。

3、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重德,主要是“私德”而非“公德”。现代社会转型,随着人们之间交往的增多,公共生活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相适应的公德还没有形成公识。

4、道德建设方式方法缺乏社会广泛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榜样教育、群众运动推动到制度约束,我国道德建设的方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道德标准呈现多样、多变的趋势,需要多种载体、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与实践,让道德走近百姓生活,才能知行合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四、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对策

1、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作保证。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为其开辟道路,同时,法律是道德的坚强后盾,也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具有强制、调节与约束等功能。社会有序运行靠道德也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为根本保证。因此,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体提供有效的法律和相关制度支持是道德治理的基础和关键。

2、政务诚信的表率为带动。政务诚信决定着公民的道德理想,引领公民诚信风尚,是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关键。对此,党的十大八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必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同时,政府的各项政策归根到底要通过国家公务员的具体服务体现出来。“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公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行政机关的服务水平对公民道德具有强烈的导向、示范作用。2013年6月22日到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践说明,只要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就能上行下效、产生强大示范效应,全党就会很有力量,我们就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

3、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去推进。社会道德状况是由社会大众行为的互动构成的。在社会生活中,如果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者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而逍遥自在,那么不仅违犯道德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的效仿,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健全监督机制,强化对失德行为的监督,以他律促自律,是促进人们抑恶从善不可或缺的途径。社会监督的形式多样,包括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制度监督等。

4、强化道德实践活动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为根本。大思想家朱熹说过:“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功夫全在行上”。个体道德与群体道德精神的提升是多种内外因素长期合力作用和长期积淀的结果,其中社会道德实践活动是潜在的素质外化的途径和重要的载体。因此,深入动员各种组织广泛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包括经济合作组织、企业、基层社区等都应成为道德治理的基本力量。只有每一个个体都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那么社会道德治理才奠定在坚实的基础上。

上一条:我院启动2014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
下一条:我院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调研
关闭窗口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东校区教学科研楼八楼

电话:0371—86521556  邮编:450046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005861号

Copyright©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