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当我们讨论对“商丘好人”群体价值和意义时,我的理解是:“商丘好人”群体引领时代道德风尚,提升着公众对道德建设的信心,使我们看到了正能量、积极的因素,让大家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光辉,对道德建设有了信心;传递着人间的温暖和温情,一群群好人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昭示着个体道德的价值,商丘的一个个好人,以自己平凡的举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每个人都可以不平凡。
两年过去了,当我们纪念牺牲十年的英雄李学生、当我们看到数以万计的“商丘好人”在我们身边:不论是被中央、省级媒体深度报道,还是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全国、全省道德模范或提名奖,“商丘好人”不再仅是一个个或一群群好人或一种现象,她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即“好人文化”。 李学生是商丘好人的引跑者,他的精神所产生的正能量,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商丘人成为“商丘好人”;李学生是“商丘好人”的典型代表,其身上体现的不仅有商丘精神的浸润,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所写到的:“李学生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广大农民工的精神品质。”今天,商丘“好人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滋养,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对接点,是建设“文明河南”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商丘“好人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滋养。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作为“三商之源”的商丘,有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和人文精神,智、勇、仁、强等是其精神的内核。从历史上的花木兰到现代的焦裕禄再到任长霞、李学生、蒋秀娟、王利申、“贩菜哥”王超华、“街净哥”轩敬杰、“弯腰哥”张伟、“送药哥”姜德强、商丘好人组建水上义务救援队等等,侠肝义胆、勇于担当、吃苦耐劳、自尊自强,扶危济困、宽厚诚信,不畏艰难、踏实进取等精神已成为一种区域文化性格或者是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植根于的商丘人血液里,融入商丘人的灵魂中。这种精神血脉的传承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土壤。在英雄李学生的身上,集合了中华民族乐于助人、舍生取义、朴实善良等传统美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商丘“好人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点。天下事必作于细。道德的影响至深至远,道德的力量厚积薄发。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英雄李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的践行者,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德、公德和私德的统一,感知到核心价值观是生动而具体、深沉而活跃、平凡而伟大的价值追求,是人人可以践行的日常行为。“群众中有好典型,平凡人身上也有闪光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与职业无关、与地位无关、与金钱无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个人从“小善”可积累起比较强的向善心理,一个社会可由“小善”积累起向善的潮流。商丘“好人文化”中所体现出的平凡但高尚、普通但伟大、朴实但担当等道德精神和一个个真实但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事例,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不可或缺的要素,或者说是变成百姓能够践行从而达到“日用而不觉”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对李学生的道德精神的定性:“世间有造就伟业的英雄,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英雄,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李学生就是一个作为平凡之人而作出不平凡壮举的英雄。”
商丘“好人文化”:“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支撑。俗话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经济发展的背后都有一种重要的人文力在作为支撑,这个力就是道德精神。道德精神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形成的敬畏道德、向往道德、坚守道德的心理意识和精神态度。对道德的敬畏、向往和坚守是个体通往至善之境的三个关键要素。道德精神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和支撑。以李学生为代表的商丘“好人文化”反映着中原英雄文化和河南道德精神的特质,不管是侠肝义胆、不畏艰难,还是吃苦耐劳、勇于担当,都体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德和厚爱他人、严于律己的公德和私德,因此,“李学生的事迹感人至深”主要在于他“做到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得出来”。这种精神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河南”的重要精神支点,更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重要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