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8月1日,为让思政课更好走进学生心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0多位思政课教师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前往南宁市东北部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开展暑期实践研修,一起缅怀历史,致敬英烈,汲取前进的力量!
昆仑关位于南宁兴宁区与宾阳县交界处,是南方著名的古关隘。昆仑关四周山峦起伏,地势险要,为桂南通往桂中的交通咽喉,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行走在地势险要的昆仑古道,一座座刻着革命先辈手书的石碑,一个个有关昆仑关战役的历史遗迹,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悲壮而光荣的烽火岁月。
走进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陈列台里展出的中国军人的装备物品和抗战事迹,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军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一件薄而旧的军大衣,一盏煤油马灯,一双残破的布鞋,一条破旧的布腰带,一柄粗糙的短刀。中国军人就是在这样恶劣贫瘠的物质条件下攻下敌人的堡垒,最终取得昆仑关战役的胜利。
博物馆内运用塑形、音响、灯光等特效,生动再现了昆仑关战役宏大的战争场景,使我们犹如身临其境,跨越了时空,走进了1939年那场壮烈的战争,深切感受了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先烈的伟大。通过亲身体验,置身于腥风血雨的战场 ,听到了烽烟战火的爆炸声和妇女儿童的哭喊声,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声声震耳的枪炮声,一句句真切的呐喊,这不再是文字描述的历史,而是人物草木重构的现实。
作为思政课教师,通过此次实践研修和亲身体验,我从中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的知识和革命精神的营养,更有对如何上好思政课的进一步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段话使我深有感触,要想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信仰,要积极主动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比如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和实践研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亲临其境,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鼓舞!就像我们今天开展的实践研修一样。
思政课教师心中要始终有课堂,比如我在今天参观过程中看到了广西学生军的抗日事迹,立即就想到要将广西学生军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融入到思政课中,用青年人的爱国情怀去影响和打动青年人。国难当头,广西青年学生毅然决然担负起救亡的重任,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青春赞歌。这是我此次实践考察挖掘到的教学案例。
昆仑关战役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篇章,载着中华儿女不畏牺牲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这场战争中,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更反映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为我们今后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深刻思考。思政课教师可以在阐释中国精神和讲解民族团结的课程内容中将昆仑关这个案例融入到思政课中。
总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常行常思常学常悟,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
撰稿:王玉玲
审稿:李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