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在这个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特殊日子,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召开了2025-2026学年第一次集体备课会。本次会议以“将伟大抗战精神深度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研讨,丰富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备课会由教研室主任王红阳主持,学院院长郑卫丽莅临指导并作总结发言,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

备课会伊始,大家一同观看了“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光荣自豪中国人”。随后,教研室主任王红阳首先对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他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包含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将其融入“德法”课教学,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集体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理论深度,夯实价值认同
王彦丽老师认为,融入的核心在于将历史事实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让抗战精神从历史走进现实,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孟维巍老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著作中关于抗战历史和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陈娟老师强调了“理论阐释”的重要性,认为必须首先锚定抗战精神的内核,为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载体
多位老师分享了生动具体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乔靖文老师建议,通过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长辈的经历等生活化叙事,以及聚焦当下人们传承精神的实际行动,使抗战精神可感可知。江瑜老师提出两项举措:一是发动学生挖掘家乡的抗战故事,二是充分利用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机构的数字资源,丰富教学素材。朱可心老师认为,可借助优秀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做到勿忘国耻、吾辈自强。邢跃楠老师则建议以“九三阅兵”中展示的国防科技成就为案例,生动讲述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链接国家安全观教育。
三、注重现实关照,促进知行合一
王妍慧老师表示,整个授课过程都可有机融入,通过历史探究、精神阐释和案例解析,激励学生缅怀英烈,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李蕾老师指出,抗战精神素材几乎可融入课程大部分章节,但关键要落脚于对学生成长的现实意义,既要引导他们胸怀“大我”,树立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也要助力“小我”,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应对现实生活中的迷茫、焦虑等挑战,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雷芳老师表示,此次备课会在院长和主任的带领下,集思广益,内容充实,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人文温度,每位老师的发言都带来了深刻启迪,为新学期的备课与授课开拓了全新思路。
最后,郑卫丽院长对本次集体备课会作了总结。她充分肯定了备课会的成效与各位老师的真知灼见,并强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抗战精神融入教学,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希望教研室全体教师继续深化研究,精诚合作,将研讨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引导广大学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集体备课会内容详实、研讨深入,凝聚了共识,激发了灵感,为新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审:仝立人 复审:王玉玲 终审:钟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