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19日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的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精神。6月29日上午,由河南财政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河南省文物思政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文物思政学术工坊(第二期)学术研讨活动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行。特邀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郭磊作主旨报告,山东师范大学商志晓教授、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复旦大学张新宁教授作为评议专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朱金瑞教授主持研讨,文物思政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30余人参加。
主旨报告环节,郭磊以《造郭守民 匠心治世——从郑州商城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当代启示》为题,从郑州商城的发现与整体概况讲起,从多元融合—郑州商城的兴起、栖居之所—郑州商城的筑造与布局、大国工匠—郑州商城的百工百业、古今承续—郑州商城时代回响等方面,深刻解读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创新性。郭磊指出,作为早商文明的核心载体,郑州商城上承夏王朝文明基因,下启殷周礼制体系,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坐标,彰显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深层基因。郑州商城首创“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东方都城范式,体现了“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其排水系统、水井网络等工程,彰显了早期国家的组织能力与劳动人民的智慧;青铜器的合金配比、杜岭方鼎的拼铸法、原始瓷器的烧制等技术均领先世界,展示了“匠心治世”的创新基因。
肖贵清表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从商都遗址博物院了解早期商文明历史后,更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遗址可以清晰地看出,从商代都城的设计理念、工程体量到建造技艺,都充分体现着自商早期起我国就开启了从农业文明逐步向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因都城建设的交往融合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向心力和包容性,在城墙构筑中的夯土技术充分展现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外郭城的发现也反映了早期统治阶级“民为邦本”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商志晓指出,从遗址出土文物的技艺可以断定商朝早期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文明,进一步佐证了西方长期以来的文明判断标准存在极大偏误。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推进,提出了中国的文明判断标准,是文明研究的重大进步。但仍缺少一个“社会礼仪”的文明重要判断维度。诸如商城遗址这样宏大的工程,缺少社会礼仪,很难建设成功,也很难使商朝人民安居乐业,统治稳固。社会礼仪作为进入文明进程的判断标准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人区别于野兽,摆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明历史的梳理表面看看技术,实际看价值观,看礼仪、仪式,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点点积累、演进而形成的,社会礼仪与价值观能够直观地把历史中的文明、现实中的文明与建设中的文明联系起来。文物思政工坊是大思政课实践的一种创新,希望长期坚持下去,对育人意义重大。
钟明华指出,每次到河南都是一次文明与文化的探索之旅。在商都遗址博物馆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历史久远的意义和价值;在都城建筑中感受到了文明的力量、人民的智慧。文物的挖掘、保护、展示十分重要,但对文物背后价值的挖掘与阐释更为重要,透过文物看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和力量应该成为今后思政学者与博物馆研究者的重要使命。可以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物、阐释文物,这样更加深刻、更有内涵、更为生动也更具有现实价值。在研究阐释中形成中国自主的文明判断方案,充分利用考古发现,讲好中国故事、文物故事。
张新宁指出,通过学习和参观,深刻理解了“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意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审视作为“根脉”和“魂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传承功能、文化育人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使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中国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朱金瑞表示,本次活动是一堂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课,也是一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多维学术探讨。我们应坚定信念、勇担责任,从小切口入手,讲好中国故事。相信在专家们的支持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物思政研究院将继续围绕文物思政主题,进一步加强与各博物院(馆)的交流合作,让文物真正活化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增强育人化人效果,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初审:仝立人 复审:王玉玲 终审:钟云阁)